電子業面對ESG浪潮該有的思維與作法

    跟據最近在經濟日報的一篇報導指出:「沒有ESG,沒有訂單,這不是嚇唬人的。台灣最引以為傲的電子產業,也正經歷一場快速的ESG革命。蘋果在2019年首度推出全綠電生產的iPhone 11,蘋果供應鏈裡的台廠,包括護國神山台積電、鴻海、可成、和碩、廣達等,全加入響應綠電生產。2020年7月,蘋果宣告,2030年蘋果供應鏈將全員達到淨零碳排,比國際主流國家承諾的2050年,還提早20年。蘋果一聲令下,台積電去年4月跟進宣布,台積電的設備供應商,必須在2030年節能20%。不難看出,在全球供應鏈彼此影響下,這場ESG革命來得又急又快,不想掉訂單的人,只能加入!」。同樣的,特斯拉身為目前電動車領域的龍頭老大,更為車用電子產業鏈帶來新一波的ESG沖擊!

    以往,舊有思維容易把ESG侷限在企業的少數單位,例如:降低汙染、保護環境是工廠裡工務部門的責任,因為汙水處理由他們直接負責;或者,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與揭露,交由公關部門或財務部門來操刀,因為他們是與投資人、政府監管單位溝通的主要窗口。彷彿ESG是特定「後勤單位」的任務。然而,當ESG影響企業運作的範圍愈來愈廣、程度愈來愈深,營業團隊反而應該更積極扮演企業「火車頭」的角色,協助整合甚至主導各種ESG議題上的因應對策。理由很簡單,所有企業都是為了「客戶」而存在,客戶對ESG相關議題的重視程度,以及未來在哪些項目可能有具體的要求和規範,都是企業管理者重要的命題。

    只是在產業運作的實務上,大型企業需要將資訊揭露到什麼程度才算完整?中小型企業如何才稱得上ESG模範生?哪些指標未來五年會成為必要性、強制性的項目?這些問題存在許多灰色地帶,同時也依產業性質的差異,延伸出許多不同的遊戲規則,造成企業在擬定ESG行動計畫時充滿挑戰。正因如此,營業團隊更需要針對自身產業的特性、關鍵客戶的屬性,進行「系統化」、「客製化」、「數據化」的調查工作,以便及早預測產業變化對企業營運帶來什麼影響,以及企業需要在生產、銷售、人事、研發、財務等面向,將做出哪些調整和投資。